欢迎访问江苏省低碳技术学会网站!


  
  •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新闻动态
    新闻动态  
    新闻动态  
    通知公告  
     
    新闻动态
    天道酬勤 桃李芬芳——记江苏省低碳技术学会常务理事、江苏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副院长施伟东
    发布时间:2022/3/2 9:54:50  浏览次数:

    施伟东,男,19782月生,吉林公主岭人。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为江苏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副院长、江苏省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江苏省高层次创新创业(双创)人才、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人才培养对象、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高校青年教师基础课题负责人。

    恩师引导推开科研之门

    20025月,正在东北师范大学攻读硕士学位的施伟东决定到中国化学领域的顶级研究机构——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继续攻读博士学位。此时他非常幸运地认识了张洪杰院士。张院士风范儒雅、平易近人,在无机化学研究领域具有极深的学术造诣,被国际上高度认同;与施伟东简单攀谈后,同意施伟东报考他的博士研究生。能够得到张院士的肯定,施伟东兴奋不已,立即投入到紧张的复习准备中。但命运却跟他开了个小小的玩笑。11月,中科院博士生入学考试成绩公布,他的总成绩虽已远远超出录取分数线,但外语成绩与分数线相差0.5分。看来已经无缘做张院士的学生了,沮丧和迷茫阵阵涌上施伟东的心头。二十多天之后,北国长春进入最冷的时节,漫天飘舞着大片雪花,在图书馆回寝室的路上,施伟东接到了一个陌生的电话,原来是张院士亲自打来的。依然是和蔼可亲的声音,慢慢地告诉施伟东,为他办理的破格录取申请,已经得到了中科院研究生院的批准,可以参加复试了。接电话的这个场景,一直停留在施伟东的脑海中,十几年乃至以后的几十年都不会忘却,在那样一个寒冷的天气中显得如此温暖,足以融化周围的一切冰雪。2003年初,施伟东成功通过复试,成为了张院士的学生。

    中科院长春应化所拥有国际上非常先进的科研平台和仪器,张院士的指导耐心细致,这使得施伟东的研究能力提高很快。他格外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每天早早赶到实验室去做实验,一直做到晚上十点、十一点,睡前还要用一段时间总结当天完成科研任务的情况,设计明天的实验计划。天道酬勤,四年中,施伟东在低维功能纳米材料合成与性能研究领域,特别是在低维碲化物热电纳米材料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首次制备出单晶碲化锑纳米带,这是世界上首例单晶碲化物纳米带;首次设计并开发出了一条制备大规模高纯碲化锑规则六边形纳米片易控的反应路线,同时将获得的纳米片构建在自行设计的热电器件上制成超薄薄膜后,展示出了较高的Seebeck系数,约为其体相材料的1.6倍,是国内首例通过此种先进测试技术检测并改善热电性能的研究。相关成果分别发表在国际化学和材料领域的顶级期刊《J. Am. Chem. Soc.》和《Adv. Mater.》上。2007年,施伟东获得了中科院院长优秀奖(占中科院全部研究生比例1%),同年作为主要完成人获得吉林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海外留学开阔研究视野

    2007年底,施伟东与国际著名材料学家、英国格拉斯哥大学教授Gregory H. Duncan共同向英国皇家学会申请的国际人才引进计划资助项目,终于获得了批准。这个项目主要是面向全球招聘各个学科领域中最为优秀的科研人员作为特别研究员,由英国皇家学会提供优厚的待遇和科研费用,与英国大学教授在英国开展联合研究工作,其申请获批率极低。2008年初,施伟东满怀希望来到格拉斯哥大学,然而当地浓厚的苏格兰口音很快让他的心情跌入谷底。苏格兰英语曾被很多人称为英语世界中最为奇特的一种,会让自以为英语还不错的人突然感觉像从没学过英语一样。没有别的办法,只有硬着头皮,坚持多和当地人接触,逐渐适应苏格兰英语的发音习惯。另一个让施伟东难以适应的情况是英国的工作时间。在国内时可以工作到半夜再回寝室,但在英国只有白天正常上班时间才可以进入实验室。施伟东只能尽量提高白天的工作效率,以保证实验快速进展。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施伟东慢慢适应了,研究工作也有了起色。他首次在真空条件下,利用气-固(V-S)机制实现了金属基片上钽基碲化物纳米线矩阵的可控生长,极大地加速了纳米热电材料在功能器件方面的实际应用进程。该类材料被他和Duncan教授后来共同参与的英国工程和自然科学研究委员会与英国国防部共同资助的“光能士兵”(The Solar Soldier)项目,列为太阳热能与电能转换的核心元件,计划用于世界上首套光能士兵军服之中。其间,施伟东博士与Duncan教授还收到有重要国际影响的杂志CrystEngComm邀请,为其撰写综述性论文。由于其在纳米材料合成领域中的重要意义,论文被该杂志主编以当期封面形式重点推介。

    2010年,施伟东提出的新型量子尺寸金属碲化物纳米材料的制备与热电性能项目,获得在国际上享有崇高学术声誉的德国亚历山大洪堡基金会资助,他以洪堡学者身份赴德国科隆大学无机化学研究所与德国宇航中心联合开展为期一年的研究工作。此次留学使得施伟东在科学研究方面获得了更为深入的认识和良好的结果。例如他首次通过锂离子化学插层法将碲化锑纳米片剥离成为接近量子尺寸(10纳米)厚的规则近单层薄片,并首次在该尺度下探索薄片热电性能突变的临界阈值,为设计与开发高性能热电转换材料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合适的研究体系。更为重要的是,德国严谨扎实的科研作风和活跃自由的学术交流方式深深影响了他。德国教授和学生们对待科研成果精益求精,一篇论文投稿之前至少要在组会上作三次报告,只要稍有问题,就得回去修改,下次组会再来汇报,直到没有任何问题时才能投稿。这样发表的论文尽管修改周期较长,但往往都是精品,引用率和影响力都比较高。此外,在留德期间,洪堡基金会组织了两次地区范围的network研讨会和环德交流旅行以及德国总统接见仪式。在这些交流和参观活动中,施伟东结识了很多不同研究领域的国际科研精英,相互学习到很多知识。其中有的甚至成为后来的研究合作伙伴,如他与德国伊尔梅瑙工业大学Yong Lei教授共同申请获批的中德科学研究合作项目,成为了中德之间紧密交流与合作的一座桥梁。


    潜心问学培养学生

    完成德国“洪堡学者”研究工作后,施伟东来到江苏大学工作。由于他丰富的工作经历和出色的科研业绩,学校非常重视他的发展,很快便聘他为教授和博士生导师。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施伟东也迅速建立起了实验平台和研究团队,进入到了科研工作快速发展的阶段。当前全球能源资源供需矛盾突显,能源问题及其引发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已成为全球有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施伟东选取“清洁能源与环境保护”为研究内容,将能源与环境研究中的关键科学与技术问题作为研究重点,围绕新能源的“设计-获取-研究-应用”这一主线开展系统深入的工作。施伟东先后作为负责人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中德中心合作项目1项,入选成为江苏省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江苏省高层次创新创业(双创)人才、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人才培养对象、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高校青年教师基础课题负责人。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身份发表高水平SCI学术论文89,被引用1000余次;授权专利15项;国际会议报告1次;开发新产品等2项。以第一完成人身份分别获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三等奖和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优秀奖各1项。

     “没有不好的学生,只有不好的老师”,这是施伟东一直遵从的教学理念。在潜心做学问的同时,他非常关注对学生的培养,注重和学生之间的感情交流,把学生当作朋友看待。硕士研究生刚入学时的思想工作,是他特别关注的重点。江苏大学招收的硕士研究生中有相当一部分来自三本院校。他们在入学后,常常会表现出科研自信心不足、人生方向感不强以及不良学习习惯等问题,严重制约他们对待科研工作的积极性和成果产出。施伟东认为,必须针对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开展耐心细致的思想引导工作,反复交流,直至将这些问题消除,只有思想上通了,才有可能获得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培养出优秀的人才。经过耐心的培养,施伟东指导或联合指导的硕士研究生毕业人数已达14人,均在毕业时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了2篇以上的SCI论文,其中至少有一篇影响因子在3以上。这些研究成果不仅使得学生们深入理解和掌握了科研方法,同时也为他们走向社会参加工作奠定了很好的基础。有一位毕业2年后就成为武汉一家央企骨干的硕士生曾这样感慨:施老师耐心的思想工作和扎实的学术功底是改变我人生命运的两只温暖的手,读研究生前后的我简直是两个世界的人。

    韩愈曰:“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施伟东老师正是科学研究中的良师,孜孜不倦地传道授业。天道酬勤,愿他桃李芬芳,再创科研辉煌。


    上一篇: 首届碳中和科学与工程高端论坛在徐州举办
    下一篇: 王泽山:一辈子只做一件事
    友情链接  
     

                         

        

     
    Copyright (c) 2018 江苏省低碳技术学会 版权所有
    地址:南京市孝陵卫200号南京理工大学 电话:025-84390295 网站:www.lowcarbonchina.org.cn
        技术支持:南京网站建设-成旭通   
    您是本站第602484位来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