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标准化服务助企业走上低碳节能之路
走进位于万盛经开区的重庆万盛浮法玻璃有限公司,玻璃生产线投产时所产生的烟气最高温度达530℃,这些废气若直接排放会造成热污染。但该企业通过建设玻璃熔窑烟气余热发电项目,回收高温烟气用于发电,不仅能有效保护环境,每年还能减排二氧化碳4.6万吨,节约1.77万吨标准煤。
无独有偶,在相隔不远的重庆市南桐特种水泥有限责任公司,该企业通过配套建设一座10兆瓦的余热发电系统,将水泥熟料煅烧过程中排放的废气余热进行回收发电,每年发电5000多万千瓦时,节约1.87万吨标准煤,减排4.8万吨二氧化碳。
通过余热回收发电,让上述两家企业均成为西部首批通过低碳产品认证的企业,其产品被冠以“低碳产品”称誉。在此过程中,由重庆市质量和标准化研究院(以下称市质标院)提供的质量标准化服务成为“幕后功臣”。
实现渝企低碳产品“零突破”
在万盛浮法玻璃生产厂房,每天上岗时,上料工徐维和工友们都会熟练地操作仪器,把硅砂、长石、白云石、石灰石、纯碱等研磨制粉后,送入玻璃熔窑中,这些用于制作玻璃的原材料将被高温熔化成液体,通过成型装置制成平板玻璃。
接下来,全自动机械装置会对这些平板玻璃进行切割、定型、装箱,制成为成品后,再运送到下游企业进行深加工,最终成为路虎、奥迪、长安等知名汽车品牌的车用玻璃。
浮法玻璃负责人表示,虽然玻璃在生产时会产生废气、废渣等污染物,但通过环保节能零排放、回收余热发电等方式,不仅可减少能源消耗和废气排放,提升企业产品品牌价值、增加经济效益,还为重庆实施绿色低碳产品认证试点提供了参考经验。
市质标院资源与环境标准化研究中心团队成员,在企业生产一线进行碳排放检查。(市质标院供图)
“低碳产品,是碳排放值符合该类产品国家标准或技术规范中有关低碳评价指标要求的产品。低碳产品认证,则是由相关认证机构证明产品碳排放量值符合相关低碳产品评价标准或技术规范要求的评定活动。”市质标院副院长陈雄介绍,由独立第三方机构对相关产品、服务及其过程的碳排放量进行检测、核查、审定和认证等技术评定活动,可以督促企业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引导低碳生产方式,是目前国际上的通行做法。
作为原市质监局进行低碳产品认证的牵头单位,市质标院表示,目前国内低碳产品认证的试点工作已在重庆、广东、湖北等部分省市展开。其中,市质标院结合所承担的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项目《低碳产品认证试点》,将项目成果直接应用于全市低碳产品认证试点,并以此制定并实施了低碳产品认证实施方案,在全市部分传统制造型企业开展认证试点。
此前,在由原重庆市质监局、重庆市发改委和中国质量认证中心成都分中心等组织的重庆市低碳产品认证中,万盛浮法玻璃、南桐特种水泥等6家本地传统产业企业均获得中国质量认证中心颁发的低碳产品认证证书,实现了本地传统产业企业低碳产品“零突破”。
向企业提供节能减排“金点子”
“经过市质标院的前期指导和后期认证,对企业实现低碳转型帮助很大。”南桐特种水泥公司负责人表示,市质标院为该企业实施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提供了大量“金点子”。
水泥行业是基础原材料产业之一,也是二氧化碳排放大户。据统计,每生产一吨水泥熟料约排放940千克二氧化碳,目前水泥行业生产排放的二氧化碳约占全国工业生产二氧化碳排放总量近两成,水泥工业正面临巨大的二氧化碳减排压力。
为此,市质标院资源与环境标准化研究中心为南桐特种水泥公司开出的“药方”是:以实施节能减排、低碳清洁生产为准则,坚持资源综合利用、发展循环经济为根本,致力于减少不可再生资源的用量,减少生态环境污染。
随后南桐特种水泥公司在生产中,从三个方面实施了一系列节能减排措施:利用窑头、窑尾废气余热发电和烘干物料,减少燃煤消耗;采用先进节能设备,减少能源消耗;优化生产工艺,减少燃煤用量。
南桐特种水泥公司负责人称,目前企业不仅利用在熟料煅烧过程中窑头、窑尾排放的废气余热进行回收发电,还将部分废气余热作为生料和燃煤粉磨过程中的热源,提高了废气余热的综合利用率。该公司还通过与丹麦能源公司合作,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方式升级改造公司能效较低的设备。通过开展大量节能降耗措施,南桐特种水泥目前每年燃煤煤耗及二氧化碳排放量均大幅减少。
当企业产品顺利获得低碳认证后,随即而来的是品牌价值提升和经济效益增加。
目前,万盛浮法玻璃公司、南桐特种水泥公司在生产平板玻璃和水泥产品时,每年均可减排约10万吨二氧化碳,减少能源支出成本2400万元,在推动企业技术进步和生产方式转变,减少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的同时,为我市开展绿色产品认证试点提供了案例经验。
每年为全市企业节省6亿元成本
让传统生产企业对于低碳产品认证的认知完成从“要我认证”到“我要认证”的转变,市质标院很是下了一番功夫。
2010年7月,重庆被国家发改委批准列为低碳试点城市之一,不过那时“低碳”二字对多数人还比较陌生,当时的市质监局在低碳经济标准化研究方面也是空白。为此,市质标院资源与环境标准化研究中心承担了低碳产品标准化项目研究。
该研究中心主任廖洪波表示,在完成《低碳产品认证试点》等项目时,研究团队往往需要前往企业生产一线,实地研究制定企业低碳产品评价标准。起初,市内很多企业都认为该标准会成为限制发展的“紧箍咒”,对调研并不配合。
不过廖洪波和同事们并不气馁,他们频繁走访企业现场,用事实一次次证明低碳认证的必要性。
有一次,研究中心成员王郡在对市内某建材公司进行碳排放检查时,发现该企业当月电力消耗量明显高于其他月份。她通过对企业电力发票凭证、电力抄表度数等数据源进行抽丝剥茧般地追溯,最终确定是因企业失误导致错计,从而确保企业碳排放量真实可靠,为企业减损约10万元,得到企业上下一致认可。
目前,在市发改委等部门指导下,市质标院相继制定了《工业企业和园区循环经济标准体系编制通则》《企业碳排放核查工作规范》《重庆市企业碳排放核算和报告指南》等国家标准、地方标准规范性文件,开发出企业碳排放电子报告系统,并在全市200多家碳排放配额管理企业进行应用,支撑了重庆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立。
从2014年以来,市质标院先后对全市150多家企业进行碳排放复查服务,免费为企业提供节能低碳咨询、节能标准指导等服务,促进全市工业企业每年减排总计约1000万吨二氧化碳,节约6亿元生产成本。在保证企业碳排放量化质量的同时,还促进了企业节能环保的技术提升和供给侧结构调整,为更多“重庆造”产品名副其实地贴上了“低碳节能”标签。(夏元)
来源:重庆日报
版权所有:江苏省低碳技术学会 备案号:苏ICP备2024120273号-1
联系地址:南京市孝陵卫200号南京理工大学
微信公众号